v  Sponsored Links

德法邊境的混血小城:斯特拉斯堡

讀過都德《最後一課》的人,都會對當年被德軍占領的法國城市斯特拉斯堡記憶猶新。這座邊境名城可謂地道的德法混血城市。時至今日,仍有不少當地人不會說法語,而且認為自己是德意誌人


當地機場歸三國所有
我是從德國乘出租車去斯特拉斯堡的。車子只開了半小時,面前就出現了邊境線。一座不寬的公路橋橫跨萊茵河兩岸。橋中間支著一根黃色短棍,算作國界。橋的那邊立有一個牌子,寫著“斯特拉斯堡”。這就是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首府了。
我心裏想,這城市居然就在邊境線上,而且從地形看,基本上是無險可守的。難怪歷史上總是被德法兩國爭來爭去……
從地圖上看,整個阿爾薩斯地處法國、德國和瑞士的交界處,是法國最小的大區。不過,阿爾薩斯有個機場名字卻很大,叫歐洲機場。因為它剛好在三國的交點上,由三個國家所有。下了飛機,去法國和德國要走不同的通道,而去瑞士的人,就接受瑞士的邊防檢查。其首府斯特拉斯堡與瑞士還算稍有點距離,與德國則是“親密接觸”了。
從城外公路進城,猛一看,這座城市根本就是“小巴黎”啊。但進了老城區點,滿眼又變成了德國式房屋。我們用餐的飯店提供的是當地名菜:酸菜配豬肉,顯然不能算是法國菜式。在當地,僅會英語可不太方便。來訪遊客中占第一位的是德國人,第二位是法國人。有意思的是,德國人到這裏是為領略法國風情,而法國人則是想接觸德國文化。學校是按照社會實際需要設置課程的。與法國大多數地區把英語設為第二外語不同,斯特拉斯堡學校的二外是德語。專家對我說,當地方言屬日耳曼語系,所以小孩學德語甚至比學拉丁語系的法語還要容易些。


不少法國人姓德國姓
其實不論德國或法國,都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,斯特拉斯堡在歷史上屬於自己,因為該城曾經在兩個民族間多次易手。至今當地的街牌還同時用法文和德文書寫,既表現了今日法國的主權,又保持了中世紀的魅力。
斯特拉斯堡在1681年劃入法國領土,但從1871年到1918年又成了德意誌帝國的一部分,學校開始禁止法文,只說德語。這就是《最後一課》中小佛朗士上學的時間。到了二戰期間,德國占領者還給當地人起了德國姓氏。
這給許多人留下疑惑:祖父說德語,父親說法語,自己不僅說德語,而且連姓氏都改了。直到今天,一些二戰期間接受教育的老人仍然認為自己是德國人,而不是法國人。
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是訪客必去之處。教堂內有一個1層樓高的天文鐘,自1547年開始運作,至今準確無誤。1547年,斯特拉斯堡還沒有劃入法國,因此這座鐘上的時間也不以巴黎為準。至今天文鐘上有兩個時針,一個指的是巴黎時間,另一個指的是斯特拉斯堡時間。

與布魯塞爾、日內瓦並稱“歐洲之都”
作為一座被雙重文化浸染的歷史名城,斯特拉斯堡在法、德兩國發展中都起過重要作用。在斯特拉斯堡的老城區,矗立著德國人古登堡的雕像。這位發明家在37歲時離開家鄉,到此居住了10年,其間從事活字印刷的實驗,並開創了世界上金屬活字印刷的先河。現在,斯特拉斯堡已經作為金屬活字印刷的發明地被載入史冊。
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在古登堡的雕像基座上,有四組浮雕,表達著在古登堡之前,人們為印刷術所做的努力,其中明顯有東方人在手工印刷的樣子。
也許是因為這個雕塑的緣故,斯特拉斯堡人幾乎都知道,活字印刷最早是中國人發明的。不因為古登堡的偉大而掩蓋其他民族的成就,就這一點,斯特拉斯堡人表現得相當客觀。
很多人以為《馬賽曲》誕生於法國南部城市馬賽。實際上,這首法國國歌是在法國大革命時,由一個工兵中尉為響應斯特拉斯堡的革命號召創作的。當年馬賽市的義勇軍曾唱著這首戰歌進軍巴黎,因此歌名被改為《馬賽曲》。在我看來,如果叫《斯特拉斯堡進行曲》也是恰如其分。
今天的斯特拉斯堡擁有一大批歐盟重要機關。在歐洲議會大廈的墻上,我看到用各種文字書寫著“是的”兩字,表達了歐洲聯盟的願望。實際上,歐洲聯盟是以二戰後法、德和解為基礎的。而斯特拉斯堡所具有的雙重文化特征,使得它成為戰後歐洲委員會、歐洲議會以及歐洲人權法院的首選之地。難怪人們把斯特拉斯堡與布魯塞爾、日內瓦並稱為“歐洲之都”。